為一個月兩千公噸的高汙染廢棄物找出路
太陽能面板在產生綠電前,有造成水、空氣汙染的潛在危險。全台一個月兩千公噸的量恐讓環境無力承受,最後廢棄物處理業者抽取廢切削液後,將再生油轉賣給矽晶切片廠,而沒有利用價值的廢矽泥就成了棄嬰被四處堆放。
張語羚
【綠色能源太陽能發電零汙染?】
總統蔡英文上台後,太陽能產業一躍成為綠能重點產業,十三個民進黨執政縣市無不卯足全力拚綠電:農業人口與耕地面積占了整體比例近三成的農業大縣屏東縣,力推「養水種電」計畫,讓太陽能發電與農業結合;台中市、台南市、彰化縣等也相當積極,拚命地找地、找廠商、找資源,宛如軍備競賽一般,誰都不願意輸。
驚見隨意丟棄的廢切削液與廢矽泥
台灣僅次於中國,是全世界第二大太陽能面板生產國,有相當程度的優勢發展太陽能發電,但是也必須面對太陽能面板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以及太陽能面板汰換後的回收問題。
據估計,太陽能面板的回收問題,將在二○三一年浮上檯面,屆時將有近三千公噸的面板需要處理,在這之後除役的太陽能面板預料將持續增加,三四年可能達到七千公噸。
再者,太陽能面板生產過程中,也就是切晶製程所產生的廢棄物為廢切削液,目前環保署有編列事業廢棄物代碼D-1704做追蹤。不過,還是不時會在鄉間發現,不肖業者租用倉庫隨意棄置廢切削液,或抽取廢切削液中可用再生油後產生的廢矽泥。
去年六月間,雲林縣台一線大埤鄉豐田村旁的倉庫,就驚見四千桶、總計一千公噸的廢切削液。此外,桃園市、台中市、高雄市也都曾查獲數千公噸到上萬公噸不等的廢矽泥。
「其實找到的是他們(廢切削液及廢矽泥處理業者)還沒丟的,台灣丟了很多地方,不管是埋在土裡還是倒在河川都有,放在倉庫就是過幾年會被翻出來。」長期從事循環經濟研究的成功大學資源再生及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偉聖不諱言,環保署查獲的太陽能面板製程廢棄物只是冰山一角。
陳偉聖指出,目前全台灣太陽能切晶廠一個月產生約兩千公噸的廢切削液,一年就有兩萬四千公噸,但是目前找到的數字遠遠不及這幾年來產生的數量。
還沒發電就先汙染空氣和水
那麼對一般民眾來說,相當陌生的廢切削液、廢矽泥到底會對環境或人體造成什麼樣的危害?陳偉聖分析,廢切削液及廢矽泥都是油水混合物,其中的粒子非常的細小,甚至小於PM2.5,只有它的約二分之一。
「這當然是一個汙染,它碰到空氣、水就會到處亂飄,那些被放在倉庫裡的廢切削液和廢矽泥,碰到下雨、颱風都會被沖刷帶走。」陳偉聖說道。
若是沒有做好廢棄物處理,太陽能面板在產生綠電之前,就會造成水、空氣等的汙染,一公噸的廢矽泥在近百坪的空間花上兩個月時間才有可能分解,全台一個月兩千公噸的量恐讓環境無力承受,到最後就會變成廢棄物處理業者抽取廢切削液中的可用再生油,轉賣給矽晶切片廠,沒有利用價值的廢矽泥就成了棄嬰,形成宛如核電廢棄物一般,一桶又一桶四處堆放的詭譎景象。
【成亞資源 讓太陽能廢棄物變「綠金」】
走出台南高鐵站,再花上二十分鐘左右的車程,最後在仁德區保安路一段的巷弄間蜿蜒前進,成亞資源的廠區映入眼簾,看上去占地僅百坪,很難想像這是一間處理台灣近五成太陽能面板製程廢棄物,僅成立三年的新公司。
來自客戶降低成本的渴望
走入廠區又是另一個驚喜,不同於多數工廠給人的印象,成亞資源乾淨得彷彿沒有在作業一般,仔細一看,生產線罩得密不透風,只有入料與出料才「對外接觸」,如同成亞資源在太陽能產業與煉鋼廠間扮演的角色,不僅賦予廢矽泥新的生命,也提出解方讓太陽能產業走向零汙染製程。
台灣身為全球第二大太陽能面板供應國,全台每個月約會有兩千公噸的太陽能面板製程廢棄物,也就是廢切削液。早期都是由各家廢棄物處理業者回收、處理廢切削液後,將再生油賣回去給太陽能切晶廠,剩下的廢矽泥就成了毫無利用價值不折不扣的廢棄物了。不肖業者四處亂倒時有耳聞,但是抓不勝抓,只能看著比PM2.5還微小的廢矽泥危害環境。
「一開始是客戶說太陽能產業很競爭,可不可以幫我們想辦法降低成本。」成亞資源董事長、同時也是成亞母公司亞邦國際董事長的陳皇志說,因為客戶提出的要求,他開始思考廢切削液能不能回收再利用,因此發展出一套緊鄰產線的過濾系統,將再生油及矽泥分離,讓客戶能以近五:五比例混合新油及再生油,等於降低了部分的成本,只是客戶還是要負擔廢矽泥的處理費用。
陳皇志輾轉得知,陳偉聖在循環經濟領域起步甚早,大約早他六、七年前就在嘗試相關技術,做了不少深入研究,兩人一拍即合,產學合作多年最終育成成亞,「取這個名字就是因為成大永續所和亞邦國際,所以選了成亞,台語諧音剛好就是成功,名字挺吉祥的。」因此,幾乎所有員工都來自成大,只有陳不是。
每一個環節都省到錢
經過三年運轉,如今亞邦國際、成亞資源形成一條龍的服務,先過濾廢切削液,再生油轉賣給切晶廠,烘乾的矽泥再運往成亞資源,經過結球加工處理為矽錠後,以相較國外進口矽鐵更低廉的價錢切入煉鋼廠,成為鋼鐵煉製過程的原物料。
廢棄物循環處理,使得切晶廠不用再負擔每個月約一二○○萬元的廢棄物處理費,還可以小賺一筆成亞資源收購廢切削液的費用;而煉鋼廠的原物料成本也降低了。最重要的是,成亞資源扮演跨界橋樑的角色,讓太陽能產業零汙染,循環經濟於焉形成。
不過,成亞資源也並非一開始就這麼順利,光是要讓煉鋼廠接受矽錠這個新型的原料,就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成亞資源副總經理謝雅敏回憶,草創初期面對煉鋼廠的客戶是「去很多次、談很多次、試用很多次」。
放眼全球最大太陽能供應地──中國
成亞資源第一個簽約客戶一開始其實也不太願意嘗試新原料,在謝雅敏說服下答應試用一次,但是要準備兩噸的量。
當時產線還沒開始運作,謝雅敏只能和其他四位也是來自成大的員工人工操作機台,「沒有輸送帶,就是人工慢慢扛,男生女生都一樣。」五人在十坪大的空間做了兩個月,平均每人每天荷重五、六百公斤。沒想到做出來的成品,被廠商認為強度不夠,只能說服廠商再給他們一次機會,經過不斷地嘗試,才終於接到第一張訂單。
年近五十的謝雅敏過去也是成大資源與工程學系的教授,由於資源工程系的前身是礦冶系,且具有煉鋼的背景,才較容易進入鋼鐵廠與業者對談。謝還笑說,煉鋼廠都號稱鋼鐵人,相對比較陽剛,她身為一個女性能讓公司打進鋼鐵產業,乃因掌握了煉鋼的原料技術門檻,成亞資源又剛好同時有熟悉太陽能、鋼鐵產業的人才,善用優勢才把廢棄物變「綠金」。
不僅找到鋼鐵業客戶有難度,創業初期五人小組一人分別負擔兩至三張的證照,「弄一個工廠要很多證照啊!」謝雅敏說,勞工安全、安全管理、堆高機、汙染防治、性別平等、ISO9001等都需要上課或是考證照,可以說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要會。
成亞資源成立兩年時就獲得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目前也拿到了台灣及中國的新型專利證書,發明專利證書則都在審核中,保守估計目前台灣鋼鐵產業一個月原物料需求量是約四千公噸,而成亞資源三月底第二條產線開始運作後,每個月可提供約四百公噸的量,也就是說不超過整體市場的一○%,預估未來還有相當的成長空間。
「要有原物料就要往太陽能切晶廠所在地移動。」陳皇志強調,台灣目前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太陽能面板供應國,未來在台灣的業務穩定下來之後,不排除往全球第一大太陽能面板供應國中國前進,而且中國的煉鋼廠數量龐大,壯大營運規模前景可期。